小学数学教案

时间:2024-02-20 00:51:28
有关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总7篇

有关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总7篇

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,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,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、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。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?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,仅供参考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
小学数学教案 篇1

课前准备

PPT课件

教学过程

⊙谈话揭题

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小数,那么小数与分数之间、分数与百分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呢?希望通过本节课对分数、百分数的相关知识的复习,你们能找到正确的答案。[板书课题:分数(百分数)的认识]

⊙回顾与整理

1.分数的意义、分数单位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。

(1)师:什么是分数?什么是分数单位?

明确:把单位“1”平均分成若干份,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,其中的一份叫做分数单位。

(2)师:分数与除法有着怎样的关系?

预设

生1: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'分子,除数相当于分母,除号相当于分数线。

生2:因为0不能作除数,所以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。

2.真分数、假分数的特点。

(1)真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,真分数的分数值小于1。

(2)假分数的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,假分数的分数值大于或等于1。

3.分数的基本性质、约分和通分。

(1)师: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?

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(0除外),分数的大小不变。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。

(2)师:什么是约分和通分?

预设

生1: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,但是分子、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,叫做约分。

生2: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,叫做通分。

(3)师:什么是最简分数?

分子和分母是互质的分数,叫做最简分数。

4.小数、分数、百分数的互化。

(1)小数、分数、百分数的互化。

①小数化成分数。

原来有几位小数,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,把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,能约分的要约分。

例如:0.7= 1.25==

②分数化成小数。

用分子除以分母,能除尽的就化成有限小数;有的不能除尽,不能化成有限小数,一般保留三位小数。

例如:=3÷4=0.75 =3÷25=0.12

=3÷7≈0.429 =4÷9≈0.444

③小数化成百分数。

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,同时在末尾添上百分号即可。

例如:0.23=23% 1.7=170%

④百分数化成小数。

只要把百分号去掉,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即可。

例如:120%=1.2 85%=0.85

⑤分数化成百分数。

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(除不尽时,通常保留三位小数),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。

例如:≈0.143=14.3%

⑥百分数化成分数。

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,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。

例如:85%==

(2)师:谁能举例说一说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?

预设

生1:一个最简分数,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,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,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。

例如:=0.65,分母中只含有质因数2和5。

=0.8125,分母中只含有质因数2。

生2:如果一个最简分数的分母中含有除2和5以外的其他质因数,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。

例如:≈0.056

分母中除质因数2以外,还有质因数3。

小学数学教案 篇2

【教材简析】

1.教学内容分析: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《认识图形》的第一课时。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角的含义,体会角的基本特征,并感知角的大小。这节课是从图形到角的活动中学习新知,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,体会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的关系,初步体会“角在图形上”。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,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,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。

2.学生分析:由于学生已经具备有关角的生活经验,而他们脑中的角既有数学上的角,也有生活中的角,教学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,从常见的物体出发,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操作活动,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,正确辨别数学中的角与生活中的角,同时在实践操作中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,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。

【教学目标】

1.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过程,初步认识角,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。知道角有大小,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,学会画角,会比较角的大小。

2.培养学生观察、判断、动手操作及合作交流的能力,初步建立空间观念,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。

【教学重点】

初步认识角,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,知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。

【教学难点】

感受角有大小,初步学会比较角的大小。

【教具准备】

小棒、硬纸条、图钉、长方形纸、吸管、毛线。

【教学过程】

一、创设情境,生活引入

我们的校园美吗?听着音乐,感受着鸟语花香,让我们稍稍地静静心。这里熟悉吗?我们共同学习生活的地方,温馨的教室。今天我们的研究就从大家熟悉的物品开始。

观察这些物体虽然形状不同,但上面都藏着我们今天要研究的,新的图形朋友,你看出了吗?

二、观察探究,新知建构

1.观察,初步感知

(1)三角尺上的角在哪儿?指给你的同桌看看,我找了其中的一个角,看看我指的和大家想的一样吗?你还能在上面找到角,你能像老师刚才一样指给同桌看看吗?我们来看看电脑上的演示。

(2)纸工袋上的'角,谁上来指给大家看看?

(3)挂钟上的角谁来说一说、指一指?(根据学生的介绍,闪烁课件)

2.抽象,建立表象

(1)刚才演示的这几个角都藏在物体上,如果我们拿掉这些物体留下的角,会是什么样的?闭起眼睛,想到了吗?一二三,看!和你想的一样吗?

(2)这些图形都是角。角,我们用这样的小标记标出。

(3)用数学的眼光仔细观察这三个角,看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,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。

(4)数学上把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。(板书:两条边)

(5)谁上来指一指这个角的顶点和边?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呢?一起说一说。< ……此处隐藏2425个字……示矩形,这个圈应画在哪里?

(让学生初步感知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从属关系。)

演示:用四根木条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具。利用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,演示如图4.52,当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内角由锐角变为钝角的过程中,会发生怎样的非凡情况,这时的图形是什么图形(矩形)。

小学数学教案 篇6

第一课时:同级运算

教学目标:

1.知识与技能: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,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。

2.过程与方法: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,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,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。

3.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。

教学重点: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,并能正确计算。

教学难点: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

教学过程:

一、 复习旧知: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,再计算。

16+9+8= 32-10-6= 25+20-10= 48-8+17=

二、探究新知

(一)仔细观察,收集信息,解决问题

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,中午走了24人,下午又来了38人,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?

问题:1. 同学们做什么呢?2. 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啊? 3. 要求“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”该怎样列算式?

(二)反馈交流,总结加减运算的顺序

分步算式 综合算式

53-24=29 53-24+38=67 29+38=67

问题:像53-24+38这样的.算式是综合算式,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

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?小结: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,只有加法、减法运算时,要按从左往 右的顺序计算。

(三)学习脱式计算格式

53-24+38=29+38=67

问题:1. 这道题先算什么?再算什么?

说明:(在“53-24”的下面画上横线)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,可以脱式进行计算,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。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(29),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(+38),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(=67)。注意:把等号上下对齐。

问题:2. 在书写时,我们应该注意什么?

3. 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我们是怎么算的啊?

(四)巩固脱式计算格式,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

48-8+17= 15÷3×5=

问题:1. 你能把这两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? 2. 这个算式(15÷3×5)先算什么?再算什么?3. 这样的题我们是按

什么顺序计算的?

问题:想一想,说一说,先算什么?再算什么?小结: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,只有加、减法或只有乘、除法,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。

(二)下面的计算对吗?如果不对,把它改正过来

问题:1. 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?

2. 第2题哪错了?

3. 第3题哪错了?

4. 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啊?

四、课堂作业作业:第50页练习十一,第1题、第2题。

小学数学教案 篇7

第二课时

教学内容:P35~37 解比例

教学过程:

一、回顾旧知,复习铺垫

1、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,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?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?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?

2、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?为什么?

6:3和8:4 : 和 :

3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,学习解比例。(板书课题)

二、引导探索,学习新知

1、什么叫解比例?

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,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,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。求比例中的未知项,叫做解比例。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。

2、教学例2。

(1)把未知项设为X。解:设这座模型的高是X米。

(2)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:X:320=1:10

(3)让学生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、内项,并说明知道哪三项,求哪一项。

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?3x=815。

这变成了什么?(方程。)

教师说明: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,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。因为解方程要写解:,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:。

(4)学生说,教师板书解比例的过程。

教师: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,可以看出,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,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。

3、教学例3。

出示例3:解比例 =

提问:这个比例与例 2有什么不同?(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。)

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,变成方程来求解吗?

学生回答后,教师说明在写方程时,含有未知数的积通常写在等号的左边,然后板书:1.5X=2.56

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出求解过程。解答后,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解的。

4、总结解比例的过程。

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,大家回忆一下,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?(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。)

变成方程以后,再怎么做?(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。)

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,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?(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。)

5、P35做一做。学生独立解答,订正时,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。

三、巩固深化,拓展思维

P37第7题。

四、全课小结,提高认识

什么叫解比例?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?解比例的'书写格式应注意什么?

五、课堂练习,辅助消化

P37~38第8~11题。

六、课外补充,拓展延伸

1、P38第12、13题。

2、4:8=12:24,如果将第二项减少1,要使比例成立,则第四项减少多少?

3、把两个比值都是 的比组成比例,已知比例的两个内项都是15,请分别求出这个比例的两个外项,并写出比例。4、一个比例的四个项都是大于0的整数,它的两个比的比值都是 ,且第一项比第二项少3,第三项是第一项的3倍。请写出这个比例。

教学目的:1、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,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。

2、通过合作交流、尝试练习,提高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。

3、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,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。

教学重点: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,学会解比例。

教学难点: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,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,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。

《有关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总7篇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